社總消息
社總觀點
社總致各大社福機構
本會得知香港明愛社會工作部部長在三月二日發信同工,下星期一將會恢復正常上班。基於最近兩星期本地疫情,並無緩和受控之勢,故看來各社福機構宜維持二月份的特別上班安排,是合宜之計。
香港明愛是本港最大的NGO,疫情下的決策是同業的參考。本會明白香港明愛有很多不同的服務,安老復康照顧型服務固然要照常運作,其他類別服務亦有因應疫情而讓同工有特別上班安排,此乃為同工和受眾著想,妥善之舉。
疫情下,社署應有一套恢復社福機構服務運作的客觀標準
前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曾說「香港疫情已受控」;現任勞福局局長就表示自己不需戴口罩便可駕車上班;有傳前社署署長林鄭就下令公務員全面復工,更不需提供口罩。我們了解到,內地有股復工意志出現,以復工營造疫情受控的現象;內地的邏輯不應加諸在香港,這邏輯更不能應用在香港社福界的情況。
社總就2020年財政預算案之回應:【一次性派錢,為政府贖罪只能解決陣痛,福利規劃仍然欠奉,解決不了分配不均、服務不足的問題】
1.安老服務杯水車薪:
撥款項目集中在安老服務長者照顧服務撥款3億,今明兩年增加合共三千個為體弱長者提供的家居照顧服務名額及為長者軟餐撥款7500萬,共3億7千5百萬,是杯水車薪。資料顯示,2013/14財政年度至2017/18財政年度期間,服務平均每年處理2.3萬個普通長者個案、平均長者輪候人數逾四千個;每年數字相若。普通個案的情況較為平穩,但體弱長者個案就嚴重得多;據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在2018/19財政年度間, 共有7,351人輪候服務。兩年增加3000個名額根本無法趕上社會老齡化的實況。更重要的是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主要是以「人頭計算」撥款制度,從而令運作模式出現問題,並衍生人手不足的困境等。
社總致各社會服務機構管治委員會、董事會、總幹事、督導主任、單位主管:
現時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肆虐,社區爆發的風險越來越高。近日本會已收到大量同工反映服務單位未能提供口罩及消毒洗手液等基本防疫用品,並要求同工自行帶備上班,然而市面上各項防疫物資非常短缺,實在強同工所難。現時不少服務單位仍然保持開放,同工在沒有應有的保護下,會有極大受病毒感染的風險。
抗疫前線同工令人難過的分享
• 殘疾人士服務使用者苦訴不單沒法購買口罩,連洗傷口的用具或手術手套也買不到。
• 經常要覆診的服務使用者往醫院後也不敢更換口罩,同工不忍個案重用曾到過醫院的口罩,最後給予對方自己的一盒口罩。
• 有伯伯致電同工哭訴因坐輪椅不便於行,無法排隊購買口罩,結果想乘坐巴士往醫院取藥時,司機為乘客安全拒絕讓伯伯上車,令他要在垃圾桶內找一個曾被使用過的口罩備用,伯伯多番表示擔心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的狀況。
《社署專業社工任速遞員貽笑大方 警察忠誠勇毅對防疫應有所擔當》
一如所料,特首林鄭月娥一直沒有直接回應醫護界的訴求,卻在昨天宣佈於二月八日(星期六)起為所有內地到港人士強制檢疫十四天,然而執行細節至今僅白紙一張,完全欠奉,社總認為在維護市民的知情權下,應盡快公佈細節,釋除疑慮。
社總致勞工及褔利局局長羅致光﹕局方暫錯失最佳良機 區區幾千也是徒然
羅局長於昨天(2月2日)在網誌表示社會褔利署已於1月23日發出信件,向全港743間津助、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和合約院舍,以及323間津助、私營及自負盈虧殘疾人士院舍提供一次性特別津貼,以購買防護裝備及消毒用品,每間院舍的津貼金額上限分別為5,000元或3,000元。可是,社總早在1月10日起已不斷發信予社署,告知疫情對社福界的影響,但局長僅給予院舍數千元去自行購買一些現時難以買到的防疫物資,而私營院舍卻一個護士也沒有;再說,局長的「乜乜新自由主義、乜乜市場經濟」,就是叫社會依靠私院,拒絕承擔提供充足的津助院舍,忽視不少院舍面對人手安排的問題,特別是殘疾人士院舍早已陷入困境。
社總致社會福利署署長梁松泰﹕疫潮下社福服務問卷結果~當機立斷,阻止病毒蔓延
因應政府早前沒有發出返回國內的外遊警示,不少服務使用者或員工均於新春期間返回國內,並陸續返回本港,當中不知有多少人已成為隱形病人。社署因應14天病毒感染潛伏期,公告直至2月16日,不少服務停止開放及由機構決定轄下的非緊急服務是否開放。社總昨日發出問卷了解各機構做法,短短24小時內共收回186個單位回覆,發現53間機構就相同服務的做法不一,不少安排妄顧服務使用者與員工的安危,增加彼此交叉感染病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