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8年3月公佈的施政報告「下令」在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並於4月27日向公營小學發出通告要求各小學於5月31日回覆,以決定於9月的新學年是否保持不變,繼續沿用學生輔導人員的模式,還是會推行新的模式。雖然政府強調會有三年過渡期,目的是減低對學生突然失去已建立關係的非學位社工。然而,此政策推行操之過急,已對不少現職的學校社工及正接受輔導的學生造成不少傷害。社總將與兩位因新政策已離職的非學位社工會見記者,現身說法,並提出補救方法,以守護學校社工的專業和經驗。
記者會內容簡述
假如林鄭今天告訴教育局局長楊潤雄,3個月後要求你的職位需要PhD博士學位,那又是否公道呢?公道的做法,不是應該要求下屆教育局長才需要PhD博士學位呢?
Grandfather方案也只是希望保留現有學生輔導人員那6年的寶貴經驗,包括對學校政策的熟悉,對與教師合作的掌握,對學校本身全方位服務發展方向的理解,更重要是非學位社工與學生和家長早已建立的關係,是否突然於新學年便一刀切解僱擁有豐富經驗的非學位社工呢?究竟教育局是否有關顧學生和家長早已建立的穩定關係,藉此可做好及早識別和危機介入的服務呢?
事實上,不少非學位社工一直按教育局對學生輔導人員的要求修讀教師文憑或輔導課程,當中不少早已擁有輔導學位或碩士學位。奈何在教育局推出的新政策下,他們按教育局進修的學歷突然被DQ,這對現職的非學位社工又公道嗎?
過往,不少非學位社工並非不願修讀社工學位,但隨UGC教資會對大學撥款的調整,不少學府早已淪為學店,對開辦支出較昂貴的兼讀社工學位課程並不值得,因為社工學生必需要有實習督導老師,這令現在全年只有55個兼讀社工學位讓同工報讀。
教育局所推出的新政策,實際並沒有真正太多資源以提升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質素,舉例說明,一間有24班的小學只是比過往每年多了10萬和11萬督導費,究竟能如何讓學校社工在提供基本學生及家長工作外,還能做好及早識別和預防危機的工作,以及於危機發生時緊急介入呢?
我們重申:
1) 全面檢討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2) 爭取常規化,一校一社工及一學生輔導老師;
3) 加強小學社工專業督導;及
4) 取消時限性服務投標制度。
5) 一校一社工政策,立即執行Grandfather方案,落實及延長過渡期
2018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