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總消息
社總觀點
社工對強制持續專業進修問卷調查
2024年7月政府修訂了社工註冊條例,給予註冊局新權力去制訂社工的持續專業進修內容Continuou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PD,社工日常如續期註冊必須進行CPD。這引發了業界的深切關注,因此本會在2024年11月-12月進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535份問卷,探討業界對此的意見。
願阿臻安息,永誌不忘。
得悉阿臻回歸天家,很是傷感,很不捨得,但回想返天家是一條新的道路,願他安息。我們希望他的家人,朋友能夠走出傷痛,他的離世是大家的損失,但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們繼續前行。
願阿臻安息,永誌不忘。
社總回應管浩鳴主席之言論(一)
我們希望新任社聯主席在指責社工不懂得溝通時,要先學會怎樣與各大小社福機構溝通,而非在傳媒訪問時不經驗證下便形容香港社工不懂得與政府溝通,此等對和諧社會建設沒有幫助的說法。
請註冊局克制使用註銷的權力
長時間或無了期的註銷註冊,等同中斷甚至終止這些社工的工作機會和職業生涯,認為當中展現的價值與社工不太吻合,強調曾犯事者投身專業正是很好的模範。
HK01訪問社總:回應LSP及削減資助(三,四及五)
(三)社福機構撥款真的佔社福開支最大筆錢嗎?答案:不是
贊成削減撥款的聲音則認為,社會福利開支由2018/19年度的794億元飆升至2023/24年度的1210億元,漲幅超過50%。乍看之下,政府投入頗多,但實際上社會福利包含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前者分去7成撥款,並在此次削減資助中不受影響;後者則只獲得3成撥款,實際上是177間機構攤分300多億元的撥款。「1%對於政府來說是很少的一筆錢,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補上呢?」
(四)必須改革LSG 社總倡議兩制並行
張志偉表示:「我不會懷疑NGO服務社會的初心,但它的管理方式能否公道地對待每一個員工、每一個服務對象?」以往,社聯、社總、社協及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共同促徹底改革「整筆撥款」津助制度。
張志偉還建議,政府可以同時實行兩種撥款制度:八成撥款實行「實報實銷」,「純粹從服務對象的需要出發,從專業判斷出發,不需要去考慮市場和撥款不穩定的因素」;兩成撥款則實行LSG,讓機構自行發展創新服務。
(五) 社會服務包含「預防」、「發展」、「補救」三種功能,是構建社會安全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但政府卻不認為社會服務可以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或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定義為一種公共服務,將社會服務政策與一般政策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有作為安全網最後一道防線的現金津貼就已足夠,把社會福利定性為「餓你不死就行」的補救性手段。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本港有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即每10萬人中有14.73人自殺身亡,人數和比率創2007年以來新高;可見,除了頭痛醫頭,更要重視預防和發展。
原文: 削減社福撥款.二|當社福機構請不到社工——到底是誰之過? | 香港01 撰文:王晉璇
出版:2024-06-02
HK01訪問社總:回應LSP及削減資助(一及二)
(1) LSG 搞到NGO 水浸的根本原因?答案:是從人手上省回來的
社總去年的2月一項調查顯示,2022年NGO合共累積了57億元儲備,是社署2021/22年度200億元撥款總額的四分之一,相較2015/16年度的34.8億元儲備大幅增加64%。「為什麼NGO能存到錢?是因為他們剝削了前線社工!」張志偉忿忿不平。張志偉憶述,助理社會工作主任(ASWO)、福利工作員(WW)、社會工作助理(SWA)這三個職級的前線社工被剝削得最嚴重,工資不僅低於中點,甚至還低於起薪點,「學位社工拿非學位社工的工資。」直到近年人手不足,情況才慢慢有所改善,「但情況好轉不是制度變化,也不是管理層良心發現,而是移民潮的產物。」他憤慨中透露一絲無奈:「勞工供應充足的話,如果會給第16薪點(學位社工起薪點),我批個頭給你當凳坐!」
(2)LSG引起的競爭性投標本質是什麼?答案: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有高水平服務。
如今NGO不能再指望政府「兜底」,只能絞盡腦汁「開源節流」,越來越重視競投政府津助福利服務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然而,這類競爭性投標極其考驗機構的資源和儲備,大機構的各類資源都較為豐富,可壓低報價、提高人手投入,並提供額外的「資源增值服務」,很容易壟斷新的服務資源。
小機構因而被日益邊緣化,而大機構為了成功投標,也不得不從原本服務中抽調資源補貼新的服務,難免影響原有服務質素。不少研究指出,這種投標文化讓本來着重於扶助弱勢群體的NGO日益商業化,機構間成為競爭對手,管理層則在賬目上精打細算,沒有時間精力為市民做好服務。
原文: 削減社福撥款.二|當社福機構請不到社工——到底是誰之過? | 香港01 撰文:王晉璇
出版:2024-06-02
【究竟是哪位放棄社工守則的人沒有Commom sense?】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發表網誌,指社署在1991至92年度財政預算開支為55.2億元,2021至22年度則逾1,042億元,增加約18倍。羅續指現時社福開支已不限於社署的開支,也包括運輸署與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的優惠津貼,數字反映本港社福規模與30年前有天淵之別,但部分社福界人士希望政府恢復90年代或以前的社福規畫工作,是不認識歷史背景和穿鑿附會,亦不掌握不同資助制度的差異,認為有人不著重事實根據,只單憑感覺,令坊間流傳不少「common nonsense」。其實IQ160的局長是真的不明白何謂社福規劃,還是希望魚目混珠或轉移視線,讓市民以為只是部分社福界人士不明白社福規劃的新模式?
回應「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初步建議」記者會新聞稿
我們不認同是次報告的建議。
社署以公帑撥款資助社福機構,為公眾推行社會服務,理應要按照作出監管。社 會服務不是商品,也不能同工不同酬,更不能工作量過反而領取較低薪酬。如此 下去,未能挽留人手會直接影響服務質素。社署必須正視,實施保障機構安全感 的措施。
1. 以宏觀的社會服務作出規劃的原則下,盡快定下服務檢視應與人手編制檢討 的時間表,並確立五年至十年(不多於十年)一檢的規則。
2. 為機構沒有管理不善,又達到服務要求,並按 MPS 建立薪酬架構的機構的 「包底機制」。
3. 讓機構可以選擇重返實報實銷資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