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商品化,逐利化的後果
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回應
於2025年8月14日廉署及社署聯合舉行記者會,在會中公佈有營運負責人涉詐騙政府在營運「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CCSV)社區券,與家屬拆帳對分津貼,直接以不當手法詐騙公帑,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本會認為,這事件反映了在現行制度下,社會服務承辦模式的風險,亦突顯了專業操手與營運利潤之間的張力。
根據立法會文件,截至 2024 年 9 月底,社會福利署認可參與 CCSV 的承辦單位共有 282 間,其中大部分屬於私營或非社聯機構,僅約 21.5% 屬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會員 NGO。這意味著,在龐大的服務承辦網絡中,非牟利機構比例相對偏低,私營機構比重逐步增加。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目前擁有 超過 520 間會員 NGO,長期承擔本地主要的社會服務工作,背後以公益及專業原則為基礎,重視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與權益,而非追求經濟利益。NGO 的服務受制於專業守則,強調透明度、問責性及服務質素,這是保障弱勢群體的重要防線。
然而,近日個案顯示,在服務券模式下,私營機構一旦偏離「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風險極高。根據廉政公署於 2025 年 8 月 14 日公布的資料,涉案的兩間私營機構利用虛假紀錄誤導申報,每月涉及 20 至 200 名長者,涉款金額合共高達 港幣 1,800 萬元。這類舞弊行為不單侵蝕公共資源,更會削弱市民對社會服務的信任,直接損害長者與家庭的福祉。
借鑑外國經驗:國際經驗亦顯示,將社會服務市場化及外判予私營機構往往帶來嚴重問題:
> 英國:自 1980 年代以來,大量社會照顧服務外判予私營護理院,結果出現服務質素下降、人手不足、機構倒閉(如 Southern Cross Healthcare)而導致大批長者被迫轉移安置。
> 澳洲:2017 年推行「居家照顧套餐」,採取消費券模式,但部分私營承辦商把高比例經費用於行政開支,服務時數不足,引起審計署及公眾批評。
> 美國:多個州份把福利服務外判予私營公司,結果因「以數量掛鉤」的績效指標,出現選擇性服務、壓低成本與忽視高風險群體的現象;在更生服務及私營監獄,更被批評「以人為商品」,嚴重侵蝕專業倫理。
這些案例說明,當社會服務被交予私營機構營運,往往出現服務質素不均、成本轉嫁服務使用者、員工待遇下降、以及公共信任受損的後果。香港不應重蹈覆轍,必須吸取外國的前車之鑑。
本會呼籲:社會服務並非一般市場化商品,不應單純以競爭和利潤為導向,而必須建立在專業、操守及公共責任之上。因此,我們呼籲政府:
1. 加強對營運單位及申請人的申請審查 : 確保營運單位及申請人的專業操守,達至「以人為本、守護弱勢」的服務理念
2. 加強監管與問責:對所有參與 CCSV 的承辦單位(特別是私營公司)加強審核與定期巡查,防止舞弊。
3. 保障服務使用者:建立更清晰的申訴及舉報機制,確保長者及家屬能即時反映問題。
4. 確保專業和承擔社會責任:應持續肯定 NGO 在社會服務中的基石地位,並考慮收緊私營機構的參與資格,確保其運作必須符合社會工作專業原則。
5. 推廣專業價值:要求所有承辦單位聘用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參與服務,以保障服務的倫理與質素。
總結:社會服務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守護弱勢」。當社會服務被視作「盈利市場」時,極易導致資源錯配與令有需要人士失去合適服務。工會重申,必須由具有專業承擔及公共責任的機構來主導,才能確保服務真正回應市民需要,維護公共資源的公信力。
參考資料:
> 廉政公署新聞稿(2025 年 8 月 14 日):拘捕五人,包括護士及治療師,涉嫌以虛假紀錄詐騙逾 1,800 萬元 津貼。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25 年 8 月 14 日):社署確認涉案私營機構舞弊,已轉交 ICAC,並加強巡查及覆核機制。
>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文件 CB(2)962/2024(04):截至 2024 年 9 月底,CCSV 有 282 間認可服務單位。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官方資料:現時擁有 超過 520 間會員 NGO,承擔大部分社會服務工作。
> 英國、澳洲、美國學術與政策經驗:社會照顧私營化後,普遍出現質素下降、行政開支上升及倫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