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總消息
社總觀點
促請立法會通過「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促請立法會通過「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雖然「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僅是一種極其卑微、最低程度的保障,但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仍支持其立法。

首先,「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只是一種極其卑微、最低限度的做法,其目的僅在於確保同性伴侶在「生病」或「死亡」時,另一方能夠參與最基本的照顧與處理事宜。這與「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合法同性家庭」的概念完全不同,二者不可混為一談。因此,社會總體促請反對者不要混淆視聽,更不要將這些議題過度上綱上線。

社會工作者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權的重要角色,應該支持「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這是直接改善LGBTQ+群體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包容與和諧。

1促進社會公平、人權與包容

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價值之一是促進公平與正義,尤其是在少數群體遭受不平等待遇時,應該積極倡導政策改變。「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是讓LGBTQ+群體獲得平等權利的重要一步,社會工作者有責任支持這一進程。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性少數群體往往面臨法律、文化和經濟上的多重歧視,支持「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能在制度層面實現他們的基本權利,減少社會不公。

社會工作者的倫理規範強調應該尊重服務對象的價值觀和文化差異,而性傾向的多元性是這種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是對LGBTQ+群體個人尊嚴的肯定,並體現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人權是社會工作的基石。「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直接關係到選擇配偶自由、平等權利等基本人權的實現,立法能起到教育作用,幫助改變社會對LGBTQ+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減少歧視事件的發生。

2. 社工的服務對象所面對的壓力

社工的服務裡有LGBTQ+的朋友,我們目睹她們的社會壓力、心理壓力與歧視經驗。LGBTQ+群體長期因社會偏見和政策歧視而面臨心理壓力,如焦慮、抑鬱和自我否定等。「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能向他們傳遞明確的信息:他們的愛情與關係是平等且合法的,這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社會工作者經常接觸到因歧視、孤立或壓力而求助的LGBTQ+個人與家庭,支持「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能從根本上減少這些壓力源,讓社會更友好。

3. 社會應支援照顧者

即使從支持照顧者的角度,社會是要顧及他們而非排斥他們。因為從照顧者的角度來看,「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的立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能在法律層面賦予同性伴侶照護者最基本的權利,讓他們在伴侶面臨疾病或晚年生活時,能夠合法地參與關鍵的醫療決策與照護安排。

目前,無法結婚的同性伴侶在法律上常被排除在「家屬」的定義之外,這導致即使他們在生活中承擔了主要的照護責任,也無法在醫療緊急狀況下行使合法權利,例如獲得病情資訊、簽署手術同意書,甚至在重症病房探望伴侶等基本權利上都可能受到限制。這不僅增加了照護者的心理壓力,也使伴侶的照護安排面臨不必要的障礙。

「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能夠在最低程度上保障同性伴侶的照護者身份,避免他們在伴侶最需要支持的時刻被排除在外。對於那些長期照顧患病或年邁伴侶的人來說,這一機制不僅是對他們情感與責任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權利的基本保障,讓他們能夠更安心地履行照護義務,確保伴侶在晚年或病痛之中得到應有的支持與尊重。

4. 體現法治精神

當局今次提出「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議案是因應終審法院的要求,立法會應尊重終審法院判決,體現法治,通過或提出更好的方案。2023年10月27日,終審法院的裁決宣告政府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第14條下的積極義務,即建立同性關係的法律認可的替代框架(如註冊民事伴侶關係或民事結合),並為此類認可提供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有效履行上述義務。我們期望香港立法會議員能夠一律平等重視香港每條法例,香港人權法案是眾多香港法例之一,通過「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甚至提出更好的方案,充份落實香港人權法案,體現法治精神。

總結

「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雖然只是最低限度的保障,但它是邁向平等的重要一步,支持這項機制既是對少數群體基本權益的保護,也是對社會多元與包容的推動,以及至少能為患病及晚年的同性伴侶提供基本的照顧便利,確保照護者在關鍵時刻能夠行使必要的權利,充份落實香港人權法案。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