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總消息
社總觀點
《從沒被規劃的街頭長者外展服務》 文﹕街頭社工@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政府不作為且錯失封關良機,但靠港人自救讓疫情沒有大規模爆發。這不是香港人的幸運,而是香港人的悲哀,因為香港人一直要依靠自己去守護自己的生命和核心價值。可是,一班在街頭默默辛勞工作的長者,不論是在疫情或往後的日子,也需要政府正視他們的需要。

 

長者清潔工在疫情中的無奈

168隊社總街頭社工於過去一個多月落區與不少街頭工作的長者清潔工或紙皮長者分享口罩和防疫物資,當中會聽到不少長者無奈分享…

~ 每日獲派一個口罩,有部份表示平時缺口罩,弄污後不能替換,但若用自備口罩也可用而不會被公司處罰;

~ 三日才獲發一個口罩,部份兼職清潔工未必遇上分發口罩的判頭,便無法取得口罩;

~ 過去一個月只獲清潔公司給予七個口罩,並需要自行向公司以$2.8購買口罩;

~ 跟車周圍去洗地,一星期獲派5個口罩,領取時要影相,因口罩數量不足夠,要「慳住用」,但工作時規定要用公司派發的口罩(CSI);

~ 清潔公司所派的口罩只足夠讓日間清潔工使用,夜間清潔工要一個口罩用兩至三日;

~ 一個口罩用數天,該區除了食環負責外,全部也是同一間清潔公司負責,但全公司有近300人,所以可能好多清潔工也沒有足夠口罩;

~ 判頭表示口罩不足,公司訂不到,而其他物資如酒精搓手液及手套暫時足夠。判頭表示清潔工是最低工資,又擔心買到假口罩,所以日常都不太夠口罩,最近有些教會間中會派口罩。判頭表示初時清潔工都擔心在工作中會感染,後來裝備提供足夠才放心。

~ 食環清潔工說現在公司每日會派發2個口罩給他們,因為他們是清潔渠蓋,一日一口罩是不足夠,所以與其他街頭清潔不同。他們表示外面口罩的價錢仍很貴,他們負擔有限。

面對口罩不足,但一個口罩在太子的零售價大概是$4,已令他們無法負擔,他們往往都需要依靠熱心團體或區議員派發。面對第二波的疫情,對他們來說會是另一挑戰…

~ 公司每日有提供兩個口罩,清潔工說﹕「慳住用,都算夠用,出面太貴又買唔到,放工時用自己的布口罩。」

~ 因沒戴手套推垃圾桶,然後又直接碰口罩,令他們每天至少需要更換三個口罩;

~ 負擔不起購買較貴的口罩,最後只能購買較薄的口罩,或是需要重用口罩,又或是兩至三天使用一個口罩,晚上放工便將口罩放在窗邊風乾;

~ 在後巷將口罩清洗後掛起重用,並不知道清洗後的口罩已失去防護功能;

~ 就算有人給予他們口罩也捨不得用,因為他們知道外邊口罩太貴,所以他們會儲起來,不敢隨便用;

~ 因撲不到口罩,所以會儲起口罩,但因沒有信封/密實袋,只摺起放在腰包內;

 

街頭長者如何可獲生命保障?

除了不少街頭工作的清潔工,也有不少在後巷工作的餐廳洗碗工,他們表示僱主沒有提供口罩而要自備,但他們在洗碗過程已令口罩易被水沾濕,完成工作後的口罩已像「梅菜」。兩位在街上「擺地攤」的婆婆和伯伯也沒有帶口罩,婆婆表示家中已沒有口罩, 71歲伯伯表示家中只有兩至三個口罩,然後從袋中取出多次使用的口罩出來,口罩表面因使用多次已出現毛粒。還有,一位執紙皮婆婆的口罩已使用半個月,即使有街坊給予她口罩,但仍未想更換,深怕太浪費別人的資源,需要社工協助清理紙皮時講解口罩更換的重要性及正確洗手方法。

 

口罩本來是市民「保命」的必需品,可是當市面供應不足,導致嚴重缺貨或價錢太昂貴,便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弱勢社群或貧困家庭無法獲得求生的必需品。特別是對於基層市民和獨居長者來說,對電腦智識有限或需要整天不停工作,當市面仍然缺乏防疫物資時,便會十分珍惜已有的口罩,哪怕口罩已失去功效,但避免自己因沒有口罩而被人歧視。可是,現行長者服務能關顧這班沒時間去長者中心登記做會員的街頭長者嗎?

 

誰人能真正看見他們

武漢肺炎疫情仍未受控,世衛亦已證實病毒可停留於空氣達8小時,可是仍有市民沒有理會這班清潔工所面對的風險。

 

清潔判頭表示部份使用廁所的人不自律,經常刻意弄污厠所,加多了清潔工處理污穢物的程序和風險。清潔工從事清潔工作,經常接觸到污穢物,因此醫生使用的外科口罩是更適合,可加強保護。還有,不少市民隨街亂扔口罩,增加清潔工的工作風險。此外,部份使用公園的市民也沒有公德心,即使公園有垃圾桶,他們仍是將垃圾或花生殼等丢在地上、隨處吐痰、狗隻隨處便溺,甚至又有人在近亭邊的渠位小便。

 

政府將公共服務外判,卻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援,更沒有派人了解不少外判清潔工所面對的困境。即時在疫情較高危的時刻,外判清潔工仍然沒有休息、食飯或儲物的地方,只可借用「非請勿進」的電錶房。相反,受康文署直接聘用的花王可以有冷氣提供及食飯的休息空間。公園內除了花王有休息室外,康文署職員也有休息室,但同樣即使遇上打風落雨,也不准沒有遮蓋的地方歇歇的外判清潔工使用。

究竟政府有沒有關注這班清潔工的需要呢?特別是一班長者清潔工,他們可獲得甚麼長者服務的支援呢?

 

沒有被政府支援的街頭長者服務

不少被街頭社工遇上的長者也有不同的支援需要,有些可能需要一些心靈支援,定期與他們「傾吓計」已讓他們感到被關心。有些可能需要被教導如何獲得經濟援助,以讓長者選擇是否繼續在街頭整天工作。有些可能需要進一步被轉介合適的服務,例如有位紙皮婆婆有腳痛需覆診,但說話不清且思路有點亂,可是缺乏社區支援網絡;還有一位62歲的街頭長者現與80多歲母親同住,每天為二人的生活基本開支可不需要那麼緊張而辛勞工作,她們同樣沒有任何社區支援網絡。最後,她們均願意被街頭社工轉介予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或長者中心。

 

其中一位街頭社工所接觸的一位街頭長者,正正代表一批街頭長者是需要有社工與他們建立關係,藉此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以協助他們了解有何社區支援或服務可選擇。好姐便是一位清潔工及拾荒者,今年64歲,因於2019年下旬被鐵管插傷而需要往醫院覆診。為了方便覆診,她現時居住在友人在西營盤的床位,每月付大約500元租金。好姐在康復期間不想做「廢人」及領取綜援,故此選擇在上環街市附近的店鋪拾紙皮及為單棟商業大廈做鐘點棄置垃圾,一個月便可以有大約3000元的收入。對於她來說戴口罩的必要性未必只是防疫用途,一個乾淨的口罩可以讓她免於被其他人投以奇怪的目光。街友成哥見好姐行動不太方便,亦會與她一起「工作」。好姐往日從事製衣工作,當街頭社工靈機一觸問她是否可以協助製作布口罩時,她一口便答應了,因為她很想做些甚麼,去答謝我們提供口罩。上成星期好姐已有布口罩的樣版,接下來便可以用衣車製作多一些布口罩了。好姐打算把口布口罩送給身邊的人,店鋪內的老闆娘和工友亦對她讚不絕口,急不及待等待製成品。不少街頭長者透過社工的協助下,可以發揮所長,讓自己的人生活的更有意義。

 

事實上,不少街頭長者只期望僱主能準時出糧,對其他也別無他求。因他們認為自己已過退休年齡,能獲受騁及每年均獲有薪年假已感滿足。當再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需要,便會表示如能獲公司提供醫療福利便更好,因為他們不少也有不同的身體病患,實在需要有人協助他們尋求合適的支援。


街頭社工的盼望

安老服務要實踐「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並不容易,當一班街頭長者選擇辛勞工作,無暇親身前往長者中心,但現行的長者服務也沒有預計社工於街頭接觸長者所需要的時間和人手,實在需要政府認真規劃如何針對街頭長者而新增長者的外展服務,以讓社工可落區真正了解長者的需要,再與他們共商自己晚年的人生規劃,想自己如何活得自在。